首页
> 教育教学 > 健康科普
    非遗传统体育|通背拳——通背如鞭,劲透千钧
    • 时间:2025-05-14 10:38:50
    • 点击:

    通背拳的由来

           中国传统拳种流派众多,起源不一,流传于京津一带的通背拳,相传为清末时河北省廊坊市霸州人祁信所创。

           祁家本以杆法见长,遇见河南人马先生精于拳技,便以杆法换学拳技。后遇见擅长刀法的赵先生,又用杆法与刀法互换,形成了祁门特有的“十二连杆”法、“八步十三”法和“一百零八单操手”法,于是祁家通背拳开始扬名于江湖。


    通背拳的特点

            祁家通背拳第六代传人季玉林先生认为,兵器是手的延长,一丈多长的大杆不同于枪,属于马上武艺。杆法始于冷兵器时代的长矛作战技术,操练时手的把位异于小花枪的“叠拿”持枪,讲究“后屯把”,即后手不握杆梢,离杆梢一肘远。若在陆地上操练,即会失去原本真实技击的含义,况且随着时代的进步,已经没有实用价值,无须保留。而刀法是单手兵器,其中很多单操的刀点,可以保留,稍加训练,学习的人可以随意用任何物体代替兵器,形成器械技击。因此从表面上看,是舍弃了刀枪,而实际上是扩大了器械的范围。不仅限于刀枪,使学习的人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器械技击技能,并使祁家通背拳与时俱进,而且不失武林先辈之本意。

           小连手是祁家通背拳技击的核心训练方式,历经几代人不断发展,到近代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方法,是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标志。它具有强烈的随机性和不可重复性,并且招法严谨,符合技击规律。通背拳,外行人看起来眼花缭乱,变幻莫测;而内行人看起来,则醒懈有度,身步有章,举手投足无不契机,理之深妙不可尽言,属于武林中难得之技艺。

     

    通背拳劲法概述

           通背拳劲法以“两臂相通”的通臂劲而著称,要求臂由松肩发出,通过裹肘,以成通臂之势。另外,前手尖、前脚尖、鼻子尖,必须对正在一条线上,即所谓“三尖正”。其实,这种要求在其他拳术(如八极拳等)中也同样强调。不过,对祁家通背拳来说,它是劲法形成的关键,而非仅仅是规范姿势的要求。拳谱中对于劲法的要求有20个字:冷弹脆快硬,沉长活柔巧,重猛轻灵抖,涵虚粘连随。在单操手中,要求达到各种功力,特别是以“抖翎劲”为中拳和拍掌等主要招法的劲势。

           练习时,有击响声是祁家通背拳的操手特点。老师通过辨别声音就可以判断学生劲法的对错,以便加以辅导。另外,所谓“寸劲”,在祁家通背拳属于基本功的训练范畴,单操手时,必须练出来。

           在技击中讲究沾衣发劲,不提倡使用拙力,而且劲法集中,沉长冷脆。

     

    通背拳的流派

           祁信之子祁太昌跟父亲学习数十载后武艺精通,从此有了老少祁派之分。老祁派动作大劈,大开大合,刚多柔少。少祁派以祁太昌为代表,动作细腻,以柔为主,刚柔相济,变化多端。

           目前,流传的通背拳大致可分两大派:一支以祁信、陈庆、王占春、张策为一大派;另一支以祁太昌、许天和、修剑痴为一大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