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北京摔跤
摔跤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,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技击、娱乐活动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
摔跤,古代称之为角力、争跤等。据记载,早在上古时期,人们为了生存,在同野兽和其他部族搏斗中,逐渐发明出摔跤的简单动作。到了周代,摔跤被列为正式体育项目,在军事训练中得到广泛应用。自秦汉以后,摔跤更从单一的军事训练发展成为民间的娱乐活动。后经唐、宋、元和明各朝代的演变,加上蒙、汉、满和藏式摔跤相互融合,到清代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国式摔跤的雏形。
民国时期,北平(今北京)天桥、天津三不管地带和南京夫子庙等地是摔跤表演最为集中的场所。而天桥地区的老北京跤艺表演因具有地域和社会环境上的优势,发展较为顺利,特色鲜明。
要说摔跤,还得说老北京跤艺,那大有来头,它可是真正富有皇家血统的体育项目。因为老北京跤艺脱胎于“掼跤”,而掼跤又与清代“善扑营”的设置有关。
康熙皇帝拿鳌拜
“善扑营”的建立是从当年“康熙皇帝拿鳌拜”开始的。传说当年顺治皇帝驾崩后,康熙继位。由于康熙皇帝年幼,朝中大权落入鳌拜之手。鳌拜飞扬跋扈,大有当年曹操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之势。康熙皇帝非常生气,由于年少又羽翼未丰,他只能暗度陈仓:招集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,每天同自己在御花园假装掼跤作乐。明为戏耍,暗地里却在练兵。鳌拜以为康熙皇帝只是个孩子,找几个玩伴玩玩而已,也未曾留意。几年过后,这些跤手皆已长大成人,个个体格健壮、武艺高强。此时,康熙皇帝已经羽翼丰满,一见时机成熟,便设计将众跤手埋伏在金銮殿内外、宝座周围,传旨意宣整拜进宫商议国是。鳌拜不知是计,大摇大摆走上金銮殿。
“拿下!”康熙皇帝一声令下,大魁从身后一脚放倒鳌拜,二魁上前擒拿住他,众跤手把鳌拜押到康熙皇帝面前。这时鳌拜还迷迷糊糊的,不知所以。
“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老臣?”鳌拜委屈地问。“这些年,你欺我年少,大权独揽。”康熙皇帝拂过龙袍下摆,鄙视地说。“那你当年?”鳌拜疑惑地问。“你别忘了,君子报仇,十年不晚。”康熙皇帝说道。“是我小看你了。”鳌拜忽然求饶,“饶我一命,我会尽犬马之劳。”
“晚了!”紧接着,康熙皇帝颁布了鳌拜几十条罪状,但念他效力年久,最后判他终身监禁。从此,康熙皇帝拿鳌拜的故事名扬天下。而众跤手护主有功,被安排进了“东西两翼善扑营”,成了康熙皇帝的贴身护卫,后来“善扑营”就演变成一支清廷禁卫军。
跤手的打扮
老北京跤艺的观赏性非常强,不光是摔跤本身,就连跤手的穿着打扮也是很特别的:上身光膀子穿一件用11层布衲成的褡裢,下身穿一条兜裆绲裤,还要扎着腿带子。腰系驼毛中心带,脚蹬刀螂肚的靴子。
顺便说下摔跤的形式。过去的摔跤分“尖”“腥”两种。所谓“尖”就是跤手们相互真摔,使出的是真功夫。“腥”就是假摔,属于表演跤,摔出来既脆,又帅,还漂亮,非常具有观赏性。
老北京跤艺的技法
“掼跤”在技法上讲究20字诀:踢、抽、盘、肘、卧、抻、撤、闪、拧、空、蹦、拱、排、滑、套、扒、拿、里、倒、勾。而在这里面又细分为手别子、拱别子、揣别子、温别子、反别子、撩勾子、抹脖切手、跨奔儿、扒拿儿、穿腿、穿裆靠、大嘚合勒、小嘚合勒(又叫“跪腿儿嘚合勒”),还有里手花、大背胯、抱腰、搓窝儿和砸等。讲究的是大绊子三十六,小绊子赛牛毛。其练功的器具则分为沙袋、石锁、磨盘、木桩、滚轴、滑车儿、地撑儿和锁链子等,都是硬家伙。由此看来,吃不得苦的人,也不会得到真功夫。
老北京跤艺一般都是在明地(摔跤卖艺的场地)上摔,为的是挣钱。如果有年老且德高望重的跤手上场,年轻的跤手就得让着年老的跤手,假装自己输了。其原因有二:一是为了显示年老跤手的精湛技艺和英雄不减当年勇的气概;二是为了防止年轻的跤手失手造成年老跤手受伤而不好交代,因为年老跤手是跤场的台柱子,损失不起。
老北京跤艺的代表人物
老北京跤艺的代表人物要数双德全。说起他的摔跤生涯还真有些与众不同。1957年,爱好摔跤的他正式拜著名跤手王茂林为师,虽然拜了师,但他并没有成为一名职业摔跤手,而是到北京拖拉机厂当了一名工人,只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摔跤。到了周末,他就参加东长安街、西单、什刹海、宣武和朝阳等体育场的各种摔跤比赛。短短几年时间里,他便开始在区级、市级的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,成为远近闻名的摔跤王。
双德全和其弟双德禄创建的跤场,是北京现存创办最早、规模最大,且传承脉络较为清晰的一家民间跤场。
老北京跤艺的价值
老北京跤艺表演承袭了我国传统摔跤的特点,历经一系列社会变革后仍能保持其原有的技击、表演的传统特色。对研究我国礼仪娱乐、民族习俗和竞技体育等有很高的价值,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民俗、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