抖空竹的由来
抖空竹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。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一书中就有关于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的记述,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,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有600年,并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空竹,以竹木为材料制成,中空,因而得名。清代曾与空钟混称,俗称“响葫芦”,江南又称之为“扯铃”,以北京、天津所产的空竹最为著名。
空竹为圆盘状,中有木轴,用杆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。空竹分为单轮和双轮两种:单轮是木轴一端为圆盘;双轮是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。圆盘四周有哨口,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,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,分为双响、4响和6响,最高的有36响。拽拉抖动空竹时,各哨同时发音,高亢雄浑,犹如气势恢宏的大合唱。空竹停转了,还余音缭绕。
抖空竹的玩法
1. 空竹分为两种,一种是双轮的,另一种是单轮的,一般初学者从双轮开始学起。
2. 空竹一般由杆子、空竹线和空竹3部分组成,拿到后一般要自己绕线。
3.抖空竹是有起式的,用线套住空竹后,把空竹放在身体右侧。此时通过杆带动空竹往前一段距离,然后提起开抖,空竹就上下转动起来了。
4. 注意是以右手向上提动为主,左手只是配合,多抖几次就可以了。线要经常换,因为来来回回抖动,线磨损比较大。
练习抖空竹,耐心是必不可少的。
抖空竹的花样
抖空竹的技术技巧在继承中又有创新,如“蚂蚁上树”“金鸡上架”“翻山越岭”“织女纺线”“夜观银河”“二郎组山”“抬头望月”“鲤鱼摆尾”“童子拜月”“鹞子翻身”“老云追月”“海底捞月”“背云直上”等,种类繁多、动作各异,令人眼花缭乱、目不暇接。
其中“蚂蚁上树”最精彩。表演者将长绳一端系于树梢,另一端手持。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,迅速将飞转的空竹物向长绳。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,将空竹抖向五六十米高的空中。待空竹落下时,抖空竹者将其顺势稳稳接住,令观者惊叹不已。熟练后,可做平盘、高盘、侧盘、反盘、大盘和花样盘等各种花样。
要注意的是,抖空竹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,讲究配合,眼睛始终不离空竹。
抖空竹的特色和意义
要想学好抖空竹,就要熟悉身法。人体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盘:上盘包括头、颈;中盘包括肩、胸、腹,即躯干;下盘是从胯到脚的部位。在上、中、下三盘的身法中,包含虚领提顶、松肩坠肘、含胸拔背、收腹塌腰、松腰养气、收臀抽胯、裹裆收气7项要求。由此可见,抖空竹身法的变化随空竹的变化而变化。
抖空竹是集娱乐、游戏、健身、竞技和表演于一身的民间游艺活动,深受大众喜爱。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时,上肢的肩关节、肘关节、腕关节,下肢的胯关节、膝关节、踝关节,加之颈椎、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着,非常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。